自訂搜尋

Monday, May 17, 2010

認同五旬宗神學應該轉向

筆者剛拜讀了台灣葉先秦先生(《聖靈的洗-路加與五旬宗的聖靈神學》一書的作者)在其網誌中一篇名為〈五旬宗神學的轉向〉的短文。筆者甚是認同他的觀點,認為以往北美的五旬宗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統性,而遂尋求向基要派以及後來的福音派靠攏的講法。這種靠攏令五旬宗神學的發展,一直以來只能被限制在基要主義的方法論的典範之內,強調著神學的護教功能,並與現代主義和自由派對立。但這種只強調護教的神學卻在回應社會議題上顯得無力,或讓人感覺它很教條主義。

神學的功能不應該只在消極的護教上,更應該積極地從自身傳統中尋找資源,向社會處境上的各種議題提出具貢獻性的意見、批判、挑戰、啟迪。神學除了推動著信徒內在的屬靈經驗外,也應該幫助信徒建立靈性與自身處境中的橋梁,幫助信徒透過自身信仰傳統的眼界,去重新觀看世界,並懂得回應社會上的各種議題,從而為人類帶來貢獻。這種神學的轉向是積極的,是具創意的,也具批判性的。

以往華人五旬宗學界因受著資源、處境、文化等各種限制,故未能有效地發展自身傳統具特色的神學。但現在不少華人五旬宗牧者、學者都已經具備較高水平的學術能力,故筆者希望漢語的五旬宗學界,能夠如歐陸神學般,做出令人激賞和具創見的神學。

葉先秦先生的文章網誌:
http://www.wretch.cc/blog/pentecostal/16092097

Tuesday, May 4, 2010

人際關係的醫治:試論五旬宗醫治觀對人際關係醫治的貢獻

人際關係的醫治:試論五旬宗醫治觀對人際關係醫治的貢獻

作者:陳智聰

以下是筆者整理研究論文稿件時,嘗試對近期閱讀資料,和神學反省上的整理。內容主要為五旬宗醫治觀,在經過被莫特曼盼望觀詮釋後,對人際關係醫治的應用。當中也包括了五旬宗四重福音的其他三個核心教義的少許應用。由於筆者對以上問題仍然處於反思階段,故文章只是反省的初稿,作為對這問題思想的整理。

人際關係是一切社會關係的起點,也是各類社會關係的最基本單位。「排斥」造成了人際關係的破壞,這種「排斥」不但出現在人際關係之中,也出現在人際關係所衍生出的各種社會關係之中;如兩性、種族、社會階層、群體之間、國與國之間。沃弗認為這種「排斥」就是:

「...以驅逐、同化或征服的暴力以及放棄的冷漠,取代了接納和排除的動力,還有施與受的相互關係。」(沃弗,2007,129頁)

當我們談到人際關係的醫治時,這意味著關係之中出現了傷害,而傷害往往起因於「排斥」,當中涉及了加害者與受害者的關係。當面對著以上這種傷害性的關係出現時,我們很容易被誘進「壓制 / 解放」範疇的思想之中,期望為受害者帶來解放。(沃弗,2007,177-185頁)但這種「壓制 / 解放」的思想方式卻無助於破裂關係的醫治,因為「壓制 / 解放」的思想往往假定了加害者為全然罪惡,而假定受害者為全然無罪。但在解放的過程中,受害者往往被引誘去使用加害的手段去達成自身的解放,但同時使自身也變成了另一個加害者。加害者與受害者因此同樣墮進了互相傷害的惡性循環之中。

那麼,怎麼樣的觀念有助於關係的醫治呢?五旬宗那種四重福音,即耶穌是救主、醫治者、聖靈施洗者、再來君王的核心教義,又對關係的醫治有何貢獻?特別是耶穌是醫治者的教義。

耶穌作為救主,透過十架事件所成就的救贖,不單帶來了靈魂得救,也顯明了其醫治者的身份,帶來了人類肉體和心靈的醫治;(彼前二24):「...因祂受的鞭傷,你們便得了醫治。」,同時醫治作為天國來臨的預示,它指向新天新地這終末盼望;(啟廿一1-4):「我又看見一個新天新地......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

由於新天新地裡那種不再有眼淚、死亡、悲哀、哭號、疼痛的狀態,已包含了一切疾病、傷害的完全醫治。故建基在基督再來應許的期盼,將為關係的醫治帶來一副完整的未來圖像。醫治作為天國來臨期盼的預示,它被包含在前述的未來圖像之中,本身也是建基在耶穌這位醫治者對人類的醫治應許上,因此醫治本身也是個盼望。這盼望喚起人們對現實疾病經驗的矛盾感,從而成為痊愈這個新經驗得以可能的條件。當醫治應許應用在人際關係的傷害上,醫治者應許所帶來的盼望,喚起了人們現實中被「排斥」所傷的矛盾感,但它不會引導人們試圖以「壓制 / 解放」的方式來達成所謂的解放,卻把受害與加害雙方都被納入十架救贖的恩典之下,雙方都被邀請進入三一真神的神聖之愛團契之中。耶穌作為聖靈施洗者的教義本來就預期了人類不分種族、階級、性別、出身都有領受聖靈洗的可能性,同被歡迎進入三一神聖之愛。方言的禱告有如與萬物等候得贖時的歎息彼此呼應(參考:羅八22-27)。而醫治的盼望,就引導被傷害的雙方放下冤仇,共同進入愛的團契之中。

這種對加害者愛的邀請,是否放棄了公義的要求?是否把上帝變成了加害者的同謀?不是。因為新天新地的終極醫治期盼,並沒有否定對罪惡的審判,這審判本身已經包含了公義。但在審判之後,上帝卻因耶穌為人類的犧牲,在恩典下對罪人的惡宣布赦免,並選擇把罪行忘記:(耶三十一34):「我要赦免他們的罪孽,不再記念他們的罪惡。」(沃弗,2007,131-235頁)。

因此,這種醫治的期盼比「壓制 / 解放」的思考方式更能引導人們達成關係的醫治。因為它不會令人們的視線只放在自身所處的不公現況上,卻引導人們注視那邀請他們走進愛的團契裡的耶穌基督。因為祂就是醫治應許的發出者,信實的祂會保証承諾要被兌現。這就是五旬宗醫治觀對人際關係醫治的貢獻。因此從這角度去關注的社會公義、貧窮、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等問題,就不會再用解放的思考模式,彷佛加害者與受害者兩者必然處於兩極對立狀態,反而兩者均被完全醫治的期盼,呼召走進以神聖之愛團契為藍本的共融而努力。所謂的加害者在上帝面前被要求悔改,同時領受被赦免的恩典。所謂的受害者也在上帝面前選擇饒恕,效法那位饒恕人罪惡的上帝。兩者共同為走向上帝三一共融般的團契關係而努力,這樣正義才有出現可能,也免去了罪惡藉著解放為名而挑起的更大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