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訂搜尋

Tuesday, December 23, 2008

論文題目:香港五旬宗/靈恩教會近年的發展轉向

以下為小弟在神學院跟堵建偉先生學習社會學時,所撰寫的一篇論文習作,現刊載於本網誌與大家分享。

論文題目:香港五旬宗/靈恩教會近年的發展轉向

前言:

筆者因課程學習上需要,閱讀了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助理教授陳慎慶博士刊於《我們的地方我們的時間-香港社會新編》一篇名為〈宗教的結構與變遷〉的文章。[1]陳博士的文章在討論香港宗教的變遷時,將香港的基督新教分為福音教會(evangelical church)、主流教會(mainline church)、和靈恩教會(charismatic church)三類,並引用了范理察(Richard Fenn)的世俗化理論作為詮釋工具,去詮釋香港九十年代的「靈恩教會」發展,是宗教本身作內向性的調整,試圖對神聖界線提出更嚴格的標準,是神聖界線的收縮。其理由是因為他認為「靈恩教會」強調宗教經驗的重要性,常引導信徒體驗超自然的神聖事物,強調個人內在的追尋。[2]

陳慎慶博士作為本港研究宗教的學者,其對九十年代本港教會的觀察及分析,實對筆者此等後輩在相關課題上的學習,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但筆者作為本港五旬宗的成員,在此圈子內觀察近幾年本港五旬宗和靈恩教會的發展,發現此等教會在近幾年的發展有所轉向,而且發展的情況已經與陳博士文中所描述的有所不同。故此,筆者嘗試在本文簡述近幾年本港五旬宗和靈恩教會的發展情況,作為對陳博士的文章在相關資料上的補充。

陳慎慶博士的文章將本港所有有靈恩現象的教會歸類為「靈恩教會」。[3]這可能是一個宗教社會學上的分類,但筆者作為一個五旬宗教會的一份子,就有感這種分類方式仍有其不足之處。這種簡單歸類的分類方式,只著眼於靈恩的宗教現象,卻忽視了整個五旬節和靈恩運動發展史複雜的真實情況。[4]故此,筆者會嘗試在本文的起首,先簡述五旬節和靈恩運動的發展史,並嘗試區分兩者的不同之處,讓讀者能夠對以上兩個運動和其所影響的教會,有較深入的認識。筆者亦會嘗試就以上兩者的不同,去區分在本港那些教會是屬五旬宗,而那些是屬受靈恩影響的教會。然後,筆者會嘗試簡述五旬宗教會和靈恩教會近三年在本港的發展實況,由於本文為筆者在神召神學院的神學學士課程的其中一科習作,筆者的課程導師要求筆者只用五千字內完成本文的撰寫,故因字數所限,筆者未能在本文呈現出以上兩類教會在本港近十年的發展情況。由於本文是作為陳慎慶博士文章在相關課題上的補充,故此筆者亦會如陳博士一般,在本文引用范理察的世俗化理論作為詮釋的工具,去詮釋五旬宗教會和靈恩教會近三年在本港的發展,從而呈現出以上教會在本港的發展轉向。由於字數所限,筆者並無意在本文再詳述范理察的世俗化理論,故讀者可自行參閱陳慎慶博士的文章。[5]

五旬節和靈恩運動的發展簡史:

五旬節運動(Pentecostal Movement)是起源於1901年元旦,一位名為奧愛妮(Agnes Ozman)的女士,在美國肯薩斯州的杜碧卡市經歷了說方言的宗教經驗。[6]當然在教會的記錄中,零散的方言記錄可追溯至1850年間,而且不限於在美國。但奧愛妮是次經驗與別不同的地方,就是這次經歷是發生在柏查理(Charles F. Parham)主持的伯特利聖經學院之內,其經歷有明確的神學理解,即「聖靈洗是重生以後的經歷,有說方言作為記號,是聖靈為事奉賜下能力」。[7]及後,柏查理在美國中西部舉行連串復興聚會後,於1905年在休斯敦創辦了一所短期五旬宗聖經學校,並一度以此為其事工的新總部。[8]

薛惠霖(William J. Seymour)是一位聖潔會的黑人傳道,他在1905-06年間,開始在柏查理的聖經學校中接受五旬宗經歷的教導。於1906年,他應羅省黑人聖潔會一位女士的邀請,在當地舉行聚會,但後來由於當地領袖拒絕讓薛惠霖在聖潔會中宣講相關教導,於是他和一眾跟隨者就轉住邦尼貝街(Bonnie Brae Street)一所簡陋房子,繼續宣揚五旬節的教導。後來由於聚會的人數太多,房子無法容納,他和跟隨者就遷往羅省工業區亞蘇薩街一所兩層高的木房子內聚會,這房子原本是循道會的禮拜堂,後來改作馬房。但當薛惠霖在那裡宣揚五旬節的教導後,這所位於亞蘇薩街的簡陋建築,卻成了五旬節運動推向全球的發源地。[9]

由於亞蘇薩街聚會的種族混雜,即黑人和白人一起敬拜的情況,在當時令人震驚。[10]羅省由位處國際旅運的要衝,故在當地報紙的報導下,世界各地的人都群集要一睹在亞蘇薩街的轟動事件。而到訪者中亦有很多是派往海外的宣教士,他們也在聚會中經歷了五旬宗這種說方言的經驗。故此這運動的影響力就迅速傳達至世界各地。[11]

五旬節運動在信仰上的重要特徵是以「說方言這宗教經驗作為信徒經歷聖靈洗或浸的必然現象,而且認為這經驗是為了得能力為主耶穌作見證(即傳揚福音)而被上帝賜下」,而且五旬宗人士亦為這經歷建立了說方言經驗和聖靈洗關係上的相關教義。[12]而且由於早期在五旬節運動中經歷了以上經驗的人士,被當時其他的基督信仰群體排斥,故使他們被逼要另組教會體制(即宗派)和建立教義。[13]故此,除了從宗教現象的角度外,我們能夠從教義和建立宗派的較嚴謹角度,去分別出那些教會屬於五旬宗教會(Classic Pentecostals古典五旬宗)。[14]

按照以上的分類角度,我們能夠分別出本港那些教會是屬於五旬宗派的教會,其名單餘下:神召會、五旬節聖潔會、基督教九龍五旬節會、四方福音會、中華完備救恩會、基督教敬拜會等宗派。[15]

靈恩運動可分為「靈恩更新運動Charismatic Renewal Movement」和「第三波運動」兩個階段,前者是指在六十年代出現在基督新教主流教會(Mainline Church)和天主教教會內的靈恩更新運動,這運動雖然同樣強調方言的靈恩現象,但卻沒有像五旬宗教會一般,認為說方言是必要的經歷或現象。[16]而後者是指發源於八十年代美國的「葡萄園教會」的「第三波靈恩復興運動」,此運動強調「神蹟奇事」在佈道(即宣揚福音)上的功效,他們稱這為「權能佈道」,而且亦與「靈恩更新運動」一樣,沒有將說方言視為必要的現象。[17]

其實早在1955年,美國已有部份聖公會的牧師經歷了五旬節說方言的經驗,且開始在教會中宣揚。而他們的宣揚方式通常是為追求者舉行特別聚會,並在聚會內為病人抹油和禱告。一些教區的領導在仔細研究之後,謹慎地認同這樣的更新,並發現這些更新了的教會,竟是教區中大有能力的教會,而長老宗教會也出現類似的情況。[18]

1960年一位加州溫奈市(Van Nuys, California)聖公會聖馬可堂的教區牧師班納德(Dennis Bennett)在復活主日講道中,分享了他與聖靈相遇和體驗五旬節的宗教經驗。他的故事隨即成為了傳媒爭相報導的對象,靈恩的討論迅速傳遍全國。此後幾十年,幾乎每個美國宗派都為靈恩運動影響,而在每個主流宗派之中,都總有靈恩團契,並視靈恩為古老教會的更新媒介。[19]
1967年在美國賓夕凡尼亞州匹茨堡的DuQuesne大學,一群羅馬天主教教徒逼切地尋求上帝。在一個類似禱告會的場合中,這群天主教徒也經歷了五旬節的靈恩經驗。在印第安納州的聖母院大學(Notre Dame University)的師生也有類似的情況發生。[20]而靈恩更新運動就是這樣走進了基督新教各大主流宗派和天主教教會之中。

「第三波」其實是魏格納(C. Peter Wagner)所創造的一個新名詞,用以說明靈恩運動中所出現的聖靈彰顯各宗教經驗,打入了保守福音主義陣營之中的情況。[21]福音主義經過頗長的演化時間,漸漸繼主流教會和天主教教會後,接受了五旬節現象,在某些福音派神學院中,亦入加了一些標榜靈恩主題的課程,教導學生怎樣在牧養事工上加入為病人禱告等靈恩經歷的原素。[22]
1990年3月,香港一群靈恩運動的支持者邀請與「第三波」有關的美國靈恩教會領袖在香港舉行公開聚會,亦引起了基督新教社群的注意和興趣。面對「第三波靈恩運動」,本港的福音派教會內部在立場上出現了思想分歧,革新派對此運動給予了肯定的評價。因福音派教會內部未能就此運動的立場取得共識,故「第三波靈恩運動」在缺乏強大反對力量的情況下,得以迅速發展,並反過來影響著本港不少福音派教會的思想和教會的運作方式。[23]

按照以上對靈恩運動發展史的簡述,我們可以發現,「靈恩教會」其實是泛指那些受「靈恩更新運動」或「第三波靈恩運動」影響下,而又沒有另組宗派,卻在教會中出現及接納各靈恩現象或宗教經驗的教會,這些教會大多保留在自己原有的宗派之中,或是獨立卻是持守福音主義信仰的教會。

按照以上的分類方式,「靈恩教會」在本港的數目實在是非常之多,由於她們並沒有如五旬宗教會一般另立宗派,故筆者無法在本文中,再將那些是受「靈恩更新運動」影響的教會,和那些是受「第三波靈恩運動」影響的教會再細緻分類,因為這實在牽涉一個非常複雜的研究過程,而且亦超出了筆者現在所有的能力。故此筆者只能在本文中,把本港所有受以上兩個運動影響的教會,通稱「靈恩教會」。當然,筆者作為圈內之人,明白「靈恩教會」這名稱,過去在本港的基督新教圈子中,是較為負面。故那些被筆者在本文歸類為「靈恩教會」的新教群體,可能會因此感到不快,但筆者要強調在本文使用「靈恩教會」這名稱,只為學術討論上的方便,而絕不含任何負面的意義。

正如上文所述,「靈恩教會」的數目在本港實在非常之多,故筆者只能以部份在本港基督新教圈子內,較為活躍的教會或教會領袖作為例子,如:林以諾牧師的阡陌社區浸信會、[24]何志滌牧師的中國基督教播道會同福堂、[25]馬健明牧師的筲箕灣浸信會、[26]黃瑞君牧師的香港伯特利教會慈光堂、[27]黎振滿牧師的基督教福臨教會、[28]劉世增牧師的中華基督教會馬灣基慧堂等等。[29]

而本港受「靈恩運動」影響的基督新教機構有:天梯使團、[30]全城更新、[31]國度事奉中心、[32]U-Fire、[33]新福事工協會、[34]禧福協會、[35]大衛城文化、[36]復興團契等等。[37]

近三年本港五旬宗教會及靈恩教會或團體的發展情況:

本港的五旬宗教會其實並非陳慎慶博士文中所言,只強調宗教經驗而忽視社會上其他事情。[38]近年本港的五旬宗教會其實早以參與不同的社區服務,如竹園區神召會的教育部就辦了三所中學及兩所自修閱覽室,而其社會服務部就辦了三所長者鄰舍中心和一所健康護老中心。[39]而粉嶺神召會亦開辦了小學、幼稚園、家庭服務中心等,為所屬社區提供教育及社區服務。[40]神召事工屬下的會員堂會,如神召會禮拜堂、神召會屯門堂、華惠神召會、神召會華人同工聯會、新界神召會等,亦分別開辦了多所幼稚或幼兒園、小學、中學、護老院等,為所屬社區提供服務。[41]

五旬節聖潔會及九龍五旬節會方面亦分別開辦了多所中學、小學、閱覽室及長者中心,為所屬社區學生提供教育服務及服務該區長者。[42]而四方福音會亦開辦了一所中學、一所小學、及兩所長者活動中心。[43]

另外基督教敬拜會的長老陳世強律師,近年亦成為了基督新教圈子內外的活躍份子,除活躍於基督新教的聯合宗教活動外,他亦參與了不少本港社會發展和政治上的工作,如推動「香港有品」運動,陳世強律師為「香港有品」機構的董事局主席,此機構旨在推動建立和諧社會。[44]他亦與另外兩位五旬宗教會的領袖,分別是神召會元朗錦光堂的堂主任劉金勝牧師,[45]及基督教牧愛會總幹事楊學明牧師,[46]一同當選為2007年特區政府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基督教界別選舉委員。[47]而且亦在是次選舉委員會的教內投票活動中成為了「票王」。[48]從以上事例中,我們可以看見五旬宗教會及領袖,不論在社區服務和發展的工作上,或在政治工作的參與度上,都比已往大大的增強。

在本港靈恩教會的圈子(即那些受靈恩運動影響的主流或福音教會)中,筆者發現近這三年,她們在本港的社會發展上,亦同樣有極大的參與。由於近這三年在基督新教圈子中所發生的事情實在太多,故筆者只能舉出一些例子,以作說明。

筆者透過查看本港兩份主要基督新教報章《時代論壇》和《國度復興報》近三年的報導,及筆者個人在五旬節/靈恩圈子中的觀察發現,「靈恩教會」在本港參與社會發展事務的方式,多以機構作為發起人,而各堂會就參與其中,並給予支持。其參與的事務主要可分為三大方向:對傳統道德倫理觀的保護、為本港社會祈福的大型宗教活動、和對基層和社會邊陲人士的關懷。筆者將在下文作簡單描述。

大衛城文化和U-Fire近年致力推動校園貞潔運動,極力保護傳統家庭的道德倫理觀,前者亦為不同年齡人士舉辦貞潔課程,及在本港舉行大型的貞潔大遊行,宣揚一夫一妻制、反對開放性觀念等貞潔道德觀。[49]

在為本港社會祈福的大型宗教活動這方面,全城更新可說是其中最活躍的發起人之一,此機構常舉辦多個大型的禱告聚會,為本港的不同社會問題祈福。[50]此機構亦曾於2007年的聖誕節在中區皇后像廣場舉行「世界的光-皇后像廣場全城同慶聖誕」這活動,活動中設有巨型金屬聖誕樹及三個「代禱十字架」,讓市民在十架上掛上禱告心願。[51]而最有趣的現象,是活動開幕禮當日,主持聖誕樹亮燈儀式的嘉賓,除了一眾政府高官和名校校長外,唯一兩位的教會領袖,卻是屬五旬宗的敬拜會長老陳世強,和屬受靈恩運動影響的教會,播道會同福堂牧師何志滌。可見以上兩類教會在本港的發展情況,已經與以往大為不同。[52]

在對基層和社會邊陲人士的關懷方面,新福事工協會、禧福協會、和天梯使團等機構,都是這方面活躍的發起份子,她們的工作亦吸引了本港不少靈恩及非靈恩的教會參與和支持。[53]

引用范理察的世俗化理論詮釋五旬宗/靈恩教會近年的發展:

陳慎慶博士的文章引用范理察的世俗化理論詮釋香港九十年代的「靈恩教會」發展,認為當時這類教會的發現是宗教本身作內向性的調整,試圖對神聖界線提出更嚴格的標準,是神聖界線的收縮。[54]但筆者相信各讀者在閱讀了以上對五旬宗和靈恩教會近年發展的描述後,都會認同以上兩類教會的發展與九十年代時已大為大同。如果用范理察的世俗化理論去詮釋以上兩者現時的發展情況,五旬宗教會參與社會及政治事務的情況,可詮釋為神聖與世俗界線越趨不確定,信徒將宗教領域的關注伸延至社會和政治上的領域,將本身的宗教神聖界線擴張。這是一種「非世俗化」的發展趨勢。情況與八十年代本港的主流教會參與社會關懷相似。[55]而靈恩教會的發展趨勢,其實亦有以上五旬宗的情況,但由於近年政府各高官常出席及公開支持以上教會或相關機構所舉辦的活動,故如果已范理察的理論去詮釋這情況,筆者認為這是政府企圖以宗教信仰和價值作為獲取市民忠誠的手段,以增強政府統治的合法性基礎。這同樣是一種「非世俗化」的趨勢。[56]

總結:

五旬宗和靈恩教會是現今普世基督新教群體中極有影響力的一群。她們的信仰及思想迅速地影響著普世其他的基督宗教群體。而其在本港的發展,亦由九十年代,陳慎慶博士所描述的那種只重視宗教經驗的神聖界線內向調整趨勢,轉向至近年的神聖界線擴張的趨勢。五旬宗和靈恩教會近年對社會發展和政治上的參與,除反映著她們對宗教信仰實踐上的轉向外,也反映了以上兩者教會近十年在本港的發展上的努力。筆者相信按以上發展的趨勢,五旬宗和靈恩教會可能將續主流教會後,成為本港社會發展的另一股新動力。故此,筆者盼望本港各大學、研究機構和神學院內各不同領域的學者,包括社會學、宗教研究、神學等領域的學者,日後能夠就五旬宗和靈恩教會的各個課題上,進行更多有建設性的研究。筆者相信以上的研究方向,不論對華人基督宗教內的學術圈子或對本港基督宗教的信仰群體(教會),都有豐富的益處。能充實了華人基督宗教圈子對這方面的了解,也能為基督宗教信仰群體的發展上,提供更多有用的理論資源。

參考中文書目:
1. 孟保羅(Robert P. Menzies)著,楊子江、張潔明譯:《聖靈與能力-五旬節經驗的基礎》,(香港:神召神學院,2004)
2. 彼得.柏格(Peter L. Berger)著,蕭羨一譯:《神聖的帷幕:宗教社會學理論的要素》(台北:商周出版,2003)
3. 莊飛著:《五旬節信仰的根基》,(台北:神召神學院,2004)
4. 孟惠霖著,霍斯理編,楊子江譯:《基要真理-五旬宗觀點》,(香港:神召神學院,2001)
5. 王敬弘神父著《神恩與教會》(台北:光啟,1998)

參考英文書目:
1. Vinson Synan, The Century of the Holy Spirit, 100 Years of Pentecostal and Charismatic Renewal, (Tennessee:Thomas Nelson, Inc., Nashville, United States, 2001)

參考論文:
1. 陳慎慶著:〈宗教的結構與變遷〉,謝均才編:《我們的地方我們的時間-香港社會新編》,(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
2. 陳慎慶編著:〈宗教〉《諸神嘉年華-香港宗教研究》,(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
3. 何慶堯著:〈靈恩現象對信仰意義的重塑〉。文章被刊登於神學神學院2007年11月,學院六十週年院慶的學術座談會講義上。

參考報刊:
1. 《國度復興報》(香港,2004年10月10日)。
2. 《國度復興報》(香港:2005年12月11日)。
3. 《國度復興報》(香港,2006年12月10日)。
4. 《國度復興報》(香港:2007年6月10日)。
5. 《國度復興報》(香港:2007年12月23日)。
6. 《國度復興報》(香港:2008年3月23日)。
7. 《教會智囊》(香港:2007年1月,第39-40期,崇基學院神學院教牧事工部)
8. 《時代論壇》(2007年9月9日)。

參考網頁:
1.
http://www.fullgospel.org.hk/history.htm(29/05/2008
2.
www.emlhk.org(29/05/2008
3.
http://www.wkphc.org/(29/05/2008
4.
http://www.tpahk.com/site/modules/xoopsfaq/index.php?cat_id=7#q37(29/05/2008
5.
http://www.ris.org.hk/Ris_main.htm(29/05/2008
6.
http://www.rcchk.org/+01vol7/pages/vol7p6-9.pdf(29/05/2008
7.
http://www.tkbc.org.hk/materials/index.html(29/05/2008
8.
http://mwkwc.hkcccc.org/cccstc04_2.html(29/05/2008
9.
http://www.elijah.org.hk/(29/05/2008
10.
http://www.ladder.org.hk/laddermission.htm(29/05/2008
11.
http://www.cityrenewal.com.hk/Chinese_web/vision_sharing_chi.html(29/05/2008
12.
www.krt.com.hk(29/05/2008
13.
http://www.ufire.org/index.html(29/05/2008
14.
http://www.jubileehk.org/aboutus/(29/05/2008
15.
http://www.cdcc.org.hk/index.php?id=34(29/05/2008
16.
http://www.revival.org.hk/(29/05/2008
17.
http://www.pchk.org.hk/program/index.php?lang=hk(29/05/2008
18.
http://www.aog.org.hk(29/05/2008
19.
http://www.wkphc.org/(29/05/2008
20.
http://www.kpc-main.org.hk/intro/history/history.html(29/05/2008
21.
http://www.wisegiving.org.hk/tc/donation/search/ngodetails.aspx?ID=63(29/05/2008
22.
http://www.charactercity.hk/

[1] 陳慎慶著:〈宗教的結構與變遷〉,謝均才編:《我們的地方我們的時間-香港社會新編》,(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頁375-410。
[2]同上,頁388-390。陳慎慶博士在文中所指的宗教經驗,是指在五旬宗及靈恩教會中常出現的宗教現象,如說方言、禱告治病、見異象、行神蹟等。
[3]同上。
[4]孟保羅(Robert P. Menzies)著,楊子江、張潔明譯:《聖靈與能力-五旬節經驗的基礎》,(香港:神召神學院,2004),頁1-27。
[5]陳慎慶著:〈宗教的結構與變遷〉,謝均才編:《我們的地方我們的時間-香港社會新編》,(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頁376-381。有關世俗化理論的其他參考資料,讀者亦可參閱,陳慎慶編著:〈宗教〉《諸神嘉年華-香港宗教研究》,(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頁5-21。及彼得.柏格(Peter L. Berger)著,蕭羨一譯:《神聖的帷幕:宗教社會學理論的要素》(台北:商周出版,2003)一書。
[6]孟保羅(Robert P. Menzies)著,楊子江、張潔明譯:《聖靈與能力-五旬節經驗的基礎》,(香港:神召神學院,2004),頁1-2。說方言的宗教經驗是五旬宗人士定義為信徒經歷聖靈洗或聖靈浸後的必然現象。
[7]孟保羅(Robert P. Menzies)著,楊子江、張潔明譯:《聖靈與能力-五旬節經驗的基礎》,(香港:神召神學院,2004),頁1-2。這是五旬宗對聖靈洗的神學理解初型,說方言的宗教經驗與聖靈洗或聖靈浸的關係,是五旬宗教會的重要教義,當中牽涉複雜的神學觀念,讀者可參閱註釋7的參考書藉。
[8]同上,頁1-3。
[9] 同上。
[10] 同上。當時美國正處於社會史上的烏雅詹姆年代,烏雅詹姆(Jim Crow era)是十九世紀美國出現的排擠黑人活動,遺害至二十世紀中業。
[11] 同上。
[12]莊飛著:《五旬節信仰的根基》,(台北:神召神學院,2004),頁193-194。有關說方言經驗與聖靈洗關係的相關教義,讀者可參閱:孟保羅(Robert P. Menzies)著,楊子江、張潔明譯:《聖靈與能力-五旬節經驗的基礎》,(香港:神召神學院,2004);莊飛著:《五旬節信仰的根基》,(台北:神召神學院,2004);孟惠霖著,霍斯理編,楊子江譯:《基要真理-五旬宗觀點》,(香港:神召神學院,2001)等書藉。
[13] 何慶堯著:〈靈恩現象對信仰意義的重塑〉。文章被刊登於神學神學院2007年11月,學院六十週年院慶的學術座談會講義上。
[14] 同上。
[15]以上各宗派,均乎合了區別五旬宗教會,那種「建立說方言和聖靈洗關係的教義」和「自建宗派」兩個條件的較嚴謹的區別方式。中華完備救恩會原本就是由五旬節聖潔會獨立出來的宗派,其背景資料可下載於網頁:http://www.fullgospel.org.hk/history.htm(29/05/2008)。神召會的信仰教義資料,可下載於神召事工網頁:www.emlhk.org(29/05/2008)。五旬節聖潔會的信仰教義資料可下載於網頁:http://www.wkphc.org/(29/05/2008)。雖然筆者曾在多年前聽過基督教敬拜會的長老陳世強律師,笑稱他們的教會不是福音派,也不是靈恩派,而是「被分派」,但其實在其教會的訓練教材中,讀者可以看見其五旬宗的信仰(即方言是聖靈洗後的現象,為得力傳福音),其訓練教材可於以下網頁下載:http://www.tpahk.com/site/modules/xoopsfaq/index.php?cat_id=7#q37(29/05/2008)。
[16]何慶堯著:〈靈恩現象對信仰意義的重塑〉,頁10。文章被刊登於神學神學院2007年11月,學院六十週年院慶的學術座談會講義上。
[17] Vinson Synan, The Century of the Holy Spirit, 100 Years of Pentecostal and Charismatic Renewal, (Tennessee:Thomas Nelson, Inc., Nashville, United States, 2001), pp5-10. 「權能佈道」是指在信徒進行宣揚福音的行動時,會伴隨著有趕鬼、禱告治病、行異能等「神蹟奇事」的宗教現象出現。
[18]孟保羅(Robert P. Menzies)著,楊子江、張潔明譯:《聖靈與能力-五旬節經驗的基礎》,(香港:神召神學院,2004),頁20-24。
[19]同上。
[20]同上。天主教靈恩更新運動(或稱神恩復興運動)的相關資料,亦可參閱台灣王敬弘神父所著的《神恩與教會》(台北:光啟,1998)一書。有關香港的天主教神恩復興運動的資訊,可參考以下「聖神內更新團體」的網頁:http://www.ris.org.hk/Ris_main.htm(29/05/2008)。
[21]孟保羅(Robert P. Menzies)著,楊子江、張潔明譯:《聖靈與能力-五旬節經驗的基礎》,(香港:神召神學院,2004),頁20-24。這些聖靈彰顯的宗教經驗,除說方言外,亦包括了眼睫貶動、與神交契、臉上發出光彩、脖子泛紅、有熱的感覺、搖動或顫抖、深呼吸、哭泣、大笑、感覺平安、仆倒或在地上彈動等等。以上宗教經驗的研究,亦可參閱何慶堯牧師著:〈靈恩現象對信仰意義的重塑〉一文。文章被刊登於神學神學院2007年11月,學院六十週年院慶的學術座談會講義上。
[22]同上。較有名而又舉辦過標榜靈恩主題課程的福音派神學院,有美國的富勒神學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
[23]陳慎慶著:〈宗教的結構與變遷〉,謝均才編:《我們的地方我們的時間-香港社會新編》,(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頁389-390。相關的研究資料,讀者亦可參閱,陳慎慶著:〈教派的社會構成-香港牧鄰教會的個案〉,陳慎慶編:《諸神嘉年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頁369-383。
[24]《國度復興報》(香港,2004年10月10日)。阡陌社區浸信會在這期《國度復興報》內刊登廣告,宣傳其教會所舉行的「復興、醫治佈道大會」及相關靈恩課題的教牧同工分享會,講員中亦包括一位馬六甲的神召會牧師。
[25]何志滌牧師曾應神召神學院教務長何慶堯牧師邀請,到神召神學院主講座談會,分享其教會領受聖靈工作(靈恩式宗教經驗)及相關經歷對其教會發展的幫助。
[26]以下網頁記錄了一篇馬健明牧師分享其領受「靈恩式」宗教經驗的專訪,資料下載於網頁:http://www.rcchk.org/+01vol7/pages/vol7p6-9.pdf(29/05/2008)。
[27]從香港伯特利教會慈光堂的網頁內牧養教材中,讀者能看見其受「靈恩運動」的影響,資料可於以下網頁下載:http://www.tkbc.org.hk/materials/index.html(29/05/2008)。
[28]《國度復興報》(香港,2006年12月10日)。基督教福臨教會主辦了第二屆香港G12大會,報導中亦有提及聖靈超自然的介入。
[29]從中華基督教會馬灣基慧堂的網頁內訓練教材中,讀者能看見其受「靈恩運動」的影響,資料可於以下網頁下載:http://mwkwc.hkcccc.org/cccstc04_2.html(29/05/2008)。劉世增牧師亦是以利亞使團的總幹事,多年來在本港推動「靈恩更新運動」的工作,資料可下載於:http://www.elijah.org.hk/(29/05/2008)。
[30] 參考資料下載於:http://www.ladder.org.hk/laddermission.htm(29/05/2008)。
[31] 在其網頁內容可看見其受「靈恩運動」的影響,如提及勝過黑暗的屬靈權勢,求主聖靈恩膏我們等等。全城更新主要推動本港基督新教的聯合禱告運動,資料下載於:http://www.cityrenewal.com.hk/Chinese_web/vision_sharing_chi.html(29/05/2008)。
[32] 資料下載於:www.krt.com.hk(29/05/2008)。
[33] 資料下載於:http://www.ufire.org/index.html(29/05/2008)。
[34] 新福事工協會的已故總幹事李健華牧師,是《國度復興報》的發起人之一,此報為一份受「靈恩運動」影響的基督新教報紙。
[35] 資料下載於:http://www.jubileehk.org/aboutus/(29/05/2008)。
[36] 資料下載於:http://www.cdcc.org.hk/index.php?id=34(29/05/2008)。
[37] 資料下載於:http://www.revival.org.hk/(29/05/2008)。
[38]陳慎慶著:〈宗教的結構與變遷〉,謝均才編:《我們的地方我們的時間-香港社會新編》,(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頁375-410。
[39]資料下載於:http://www.pchk.org.hk/program/index.php?lang=hk(29/05/2008)。
[40]資料下載於:http://www.aog.org.hk(29/05/2008)。
[41]資料下載於:www.emlhk.org.hk(29/05/2008)。神召事工為本港唯一獲美國神召總會認可的地域總議會,是本港神召會的宗派性組織,成員包括了本港34間神召會堂會。筆者現為神召事工的行政部同工。
[42]資料下載於:http://www.wkphc.org/(29/05/2008)及http://www.kpc-main.org.hk/intro/history/history.html(29/05/2008)。
[43]資料下載於:http://www.wisegiving.org.hk/tc/donation/search/ngodetails.aspx?ID=63(29/05/2008)。
[44]資料下載於:http://www.charactercity.hk/(29/05/2008)。有關「香港有品」報導亦可參閱《國度復興報》(香港:2005年12月11日)的頭版報導。
[45]《教會智囊》(香港:2007年1月,第39-40期,崇基學院神學院教牧事工部),頁1-11。
[46]同上。楊學明牧師亦是五旬節聖潔會的牧師。
[47]同上。
[48]同上。
[49] 《時代論壇》(2007年9月9日)。有關貞潔運動的資料亦可下載於大衛城文化的網頁:http://www.cdcc.org.hk/index.php?id=34(29/05/2008)。
[50]《國度復興報》(香港:2008年3月23日)。全城更新在2008年3月12日,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公義之聲」大型聚會,聚會基督徒向城市宣告神的公義。當日約有二千多人出席聚會,與會人士包括了特首夫人曾鮑笑薇及政府高官黃仁龍、林瑞麟、李少光等局長。全城更新的主席是本港政府高官馬時亨的夫人馬王培琪女士。《國度復興報》(香港:2007年6月10日),頁2。全城更新亦曾在07年5月24日在屯門市中心,舉行「祝福屯門的一天」活動,為屯門社區及相關的社會事務祈禱。出席者亦包括了該區醫院院牧、校長、教會等代表、及該區滅罪委員會主席。
[51]《國度復興報》(香港:2007年12月23日)。
[52] 同上。
[53]禧福協會的資料下載於:http://www.jubileehk.org/aboutus/(29/05/2008)。天梯使團的參考資料下載於:http://www.ladder.org.hk/laddermission.htm(29/05/2008)。新福事工協會的資料下載於:http://www.newarrivals.org.hk(29/05/2008)。
[54]陳慎慶著:〈宗教的結構與變遷〉,謝均才編:《我們的地方我們的時間-香港社會新編》,(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頁388-390。
[55]陳慎慶著:〈宗教的結構與變遷〉,謝均才編:《我們的地方我們的時間-香港社會新編》,(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頁377-390。
[56]同上。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