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訂搜尋

Monday, July 7, 2008

教會行政反思

今日,筆者收到牧師對筆者一份教會行政科習作的評分,文章被牧師稱讚整理得不錯。其實那篇文章已寫了個多月,筆者已不太記得其內容(可能是因為這個月筆者寫了太多東西)。但若然有人讚這篇文章不錯,那筆者就將其放在網誌上,讓其他人也可以分享吧!

文章題目是〈教會行政反思〉

前言:

本文是筆者在神召神學院以同工訓練方式修讀神學學士課程的教會行政科目習作。筆者在本文將以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的著作《使命與領導-向非營利組織學習管理之道》的內容作為理論框架,去反省教會的行政事務。彼得.杜拉克的著作,以非營利組織作為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他更認為即使是企業也應當向非營利組織學習管理之道。教會在屬靈的層面上是基督的身體,亦是基督事工在世的延續,但同時間教會卻是社會上的團體,在本港的處境教會更是主要提供宗教及社會服務的非營利組織之一。故此從管理學的角度而言,教會的行政實與一所非營利組織的行政無異。而在彼得.杜拉克的著作,他亦將宗教團體列入他所討論的範圍之內。彼得.杜拉克的著作從五方面去討論非營利組織的行政管理,包括了使命、從使命到成效、經營績效、人力資源和人際關係、與及自我發展。故此,筆者亦會嘗試從以上五方面去反思教會的行政。

1. 使命:

正如王一平牧師在《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書中所言,教會的行政就如沙律當中的沙律醬一樣,它不是主角,但卻是在沙律中不可少的部份。行政在教會之中也是一樣,太多就會影響沙律材料原有的味道,太少就會令沙律的材料散作一團「即沙律不成沙律」。筆者認為這個比喻用來形容教會的行政實在是最好不過。教會行政本身是為了教會的事工使命的達成而存在的。正如在很多非營利組織般一樣,使命應該是教會行政的基礎。在談及組織的使命時,杜拉克講到一個組織中至為重要的角色:領袖。在人類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多位富個人魅力領袖,但杜拉克卻認為只專注於領袖的個人魅力,將使領袖走上誤導的不歸路。故此,他認為領袖的關鍵不在於魅力,而是使命。在非營利組織之中,使命是一切工作的基礎,亦是該組織之所以能夠存在的重要定義。

《直奔標竿》的作者華理克牧師曾經在其著作中指出,教會主要任務有五個,1. 盡心愛主:這表現在其敬拜的生活之中,2. 愛人如己:牧養關懷是其重點所在,3. 去使人作主的門徒:傳福音就是其主要的工作,4. 為他們施洗:使人歸屬基督的身體,5. 教導他們遵守:表現在門徒訓練裡面。當然,以上都是華理克牧師就著他們教會的處境所定義出來的教會使命,我們作為局外之人,我們不一定要將以上的使命全盤接收。正如主容許世界上存在著不同的教會,筆者相信各個教會基於自身處境和服侍群體的不同,是可以各自定義出合乎自身處境的使命。但是作為教會行政的首要推動者:領袖,從杜拉克的角度看,其首要的職責就為所屬教會制定使命,而且其使命宣言必須集中在教會真正努力要做的,而又實際可行的事情上。而身為領袖,他的天職就是要將使命宣言化成更精確的目標,讓整個教會的事工有方向。如果以華理克牧師的教會為例,他定義教會有五個任務,而五個任務其實就是五項具體的目標,也是五個教會事工上的范疇。故此,在這個情況之下,教會行政的存在就是為了要協助教會以上五個事工達成其各自的目標。而教會的整個行政系統就是作為教會這「沙律」中協調五種材料(即五項事工)的「沙律醬」。但最重要就是要讓這個「沙律美味」(即教會的整體目標達成)。

2. 從使命到成效:

杜拉克認為非營利組織不僅是提供服務,其實最終她亦期望受惠者能夠有受必有施,成為一個坐言起行的人。透過施受的活動,非營利組織企圖為人類帶來改變。而在教會的情況下其實也是一樣,從人的角度看,教會所從事的其實是教化的活動,而最終亦是期望為人帶來改變。人是教會的服務對象,但教會也期望所服務的人的生命能夠達到被轉化的成效。但在實踐以上目標的時候,教會與其他的非營利組織一樣,不可能只有施予,而不講求成效。因為這樣只能算是徒具善意,卻毫無建樹可言。

從行政的角度看,教會在使使命變成為成效的過程中,有四個因素是不可缺乏的,就是:1. 計劃、2. 行銷、3. 人才、4. 金錢。對於計劃和金錢,筆者相信只要曾經帶領過教會發展的人,都會同意它們的重要性,也不太會將其忽視,而有關人才的討論,筆者想留在人力資源和人際關係裡再談。筆者在這一段中,反而想談談行銷。行銷常常被人誤會為等同於推銷,但其實兩者是不同的。杜拉克認為要把非營利組織經營得有聲有色,在設計服務時就必須將行銷工作納入考慮之列。行銷的任務是研究市場、區隔市場、鎖定你想要服務的目標市場、找出自己的市場定位,還有的就是創造符合需要的服務。在為非營利組織設計服務和行銷時,要把全副精力集中在本身能力所及的事項上,也要了解自己的服侍群體。筆者相信以上有關行銷的概念除了適用於非營利組織的發展外,其實也適用於教會的發展上。筆者在教會圈子中觀察多年,發現往往教會的事工發展,都是出於教會本身的「想當然」想法,而不是建基於所服侍群體的實際需要上。如果以市場管理的角度去表達以上情況,可以說:「教會所提供的服務(即那些事工)常常因無市場而失敗收場。」故此,筆者相信了解所服侍群體的需要,和鎖定及區隔所服侍群眾等行銷的觀念,在教會的事工發展上應該被重新重視。

3. 經營績效:

在商業公司裡,單以利潤和虧損兩項指標,以能讓企業主管相當具體地去評估其企業的經營績效。但以上兩項指標,在非營利組織(包括教會)在評估績效上,就顯得不太適合,原因是追求利潤不是以上組織的目標。杜拉克認為非營利組織的績效必須經過仔細籌劃,必須以使命為出發點,否則組織一定無法展現其績效。非營利組織的經營成果,展現於人的改變上,包括改變人的行為、環境、憧憬、健康、希望、和能力等。而教會作為非營利組織的一種,筆者相信其績效應展現在其對人的行為、憧憬、希望、和能力的改變上。有時候,筆者發現在教會圈子中,常常只會以人數和奉獻的數目,作為績效的指標。但筆者卻覺得這樣的指標實在是忽視了教會對人的改變這個重要的目標。教會的福音工作和教化工作,本身就是一種對人的培育;「培育一群愛神愛人的人。」當然,量的指標能夠反映出教會事工績效的廣度,但質的指標,卻能反映出教會事工績效的深度。筆者認為教會在績效的評估上,兩者是同樣的重要。杜拉克認為對經營績效的重視是非營利組織對捐助者、組織董事、和社會的負責。筆者認為教會對經營績效的重視也是教會對神、對會友、對所服侍群眾的負責。

4. 人力資源和人際關係:

一個機構的績效有多大,決定在她有怎麼樣的人才上面。當然,機構不可能奢望所聘用的都一定是出類拔萃的精英,她只能指望自己可以聘任並留住一批還可以的人才。但在實際上,領導者的責任是要試圖激勵人才超越自己。當然,一個機構的用人策略也大大影響著她的績效,用甚麼人,請甚麼人走,把甚麼人放在那個位置上,讓甚麼人升職等決策,都影響著機構的生產力。杜拉克認為「擇才」的過程,應以實際任務為起點,而不只是以職務說明為起點。而在同工培訓這一方面,他認為不要企圖在一個人的弱點上建立甚麼東西,而且要看的是一個人的表現,而不是成功的可能性。因為這樣,組織才能設定嚴謹的高標準要求。在用人這一方面,杜拉克認為非營利組織的主管要學懂如何根據同工的專長去調派工作。筆者認為以上的意見也適用於教會的人力資源管理上面,教會的領導人在用人策略上的品質,決定了該教會在達成目標上的績效。筆者認為「任務」和「恩賜」是教會在用人策略上兩個重要的參考指標,為甚麼聘任那人,為甚麼放那人在那個崗位上,為甚麼要調動那人的工作崗位,教會的領導者在作出這些決策時,都必須要考慮該項工作的任務和該同工的恩賜性質。該項事工的任務是甚麼呢?該項任務要達成那一個目標呢?那個人的恩賜(即實際表現出來的恩賜,而不是恩賜的潛力)是怎麼樣呢?他的恩賜能否幫助該項事工達成期望達到的目標呢?筆者相信以上各個問題,都是教會的領導者在作出如何用人的決策前,必須釐清的問題。

當然,教會與非營利組織一樣,用人的決策不單只在於聘任同工的事上,亦包括了義工的工作配搭。特別在教會的人力資源管理上,義工是教會事工發展的重要資源。在教會的實際處境上,基本上每一項事工都是靠賴義工去推動的。故此,教會的同工和所有參與服侍的義工,都必須要在教會領導者的協助下,建立一個高效能的服侍團隊,以確保教會各項事工的目標得以達成。

除了以上的用人決策外,非營利組織的人士管理,亦應該包括多重的人際關係,包括董事會、同工、義工、受服侍群體等等的關係建立。杜拉克認為優秀的組織主管在建立以上人際關係時,不會跟他們說:「這就是我要告訴你的事情。」而是問:「你有甚麼要告訴我?」他認為這樣才可以把困難攤開來討論,更能讓難題不解自通。故此筆者認為教會在建立以上多重的人際關係上,不論在教會董事會、同工團隊、義工群體、受服侍群體、合作單位的關係建立上,都應該重視如何建立相輔相成的關係建立上。

5. 自我發展:

個人的自我發展與整個機構的使命是密不可分的,自我發展的首要任務在於追求卓越,從中為自己帶來滿足感和自尊。不論在非營利組織,或是在教會,不論在同工或是在義工的服侍上,組織都有必要注意人們自我發展的需要。特別在義工的服侍上,如果他們沒有辦法從該服侍中得到收穫,他們很快就會離開。正因為義工本身就是不支薪的同工,故此工作本身更需要有莫大的意義。要幫助同工和義工的自我發展,關鍵在於規劃工作時,讓每個人都覺得要達到所信奉的目標,自己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即「他或她對於該組織要達成的神聖任務很重要」。杜拉克就在他的著作中舉了一個例子:有一間教會的牧師每年要求每為義工寫兩封信給自己,亦影印一個副本給牧師,回答以下的問題:「我在服侍中學到甚麼?我在教會為這些人服務,對我的人生產生了甚麼影響?」後來該牧師發現他在徵求義工的時候,總是輕而易舉。筆者相信這是因為義工們在教會的服侍當中,尋找到意義,亦幫助了他們的自我發展。在幫助同工及義工的自我發展上,有一個問題是極為重要的:「你希望對世人有甚麼貢獻?」這個問題會引發人們更新自己,因為這問題敦促人們把自己看成另一個人,而他或她會相信自己可以變成這個人。

總結:

教會的行政管理本身是為幫助教會達成其自身所相信的任務而存在的,要達成任務的目標,教會的領導者不可能忽視行政管理所產生的協作實效。由使命的制定,從使命至成效的過程中的計劃、行銷、人力資源、金錢等各方面的有效管理,都直接影響著教會在完成其任務上的績效。而唯有重視績效,教會才能對神、對會友、對社會負上她應負的責任。筆者相信教會的領導者如果能夠有效讓以上各項行政事宜,保持在一個高質數的情況,教會的各項事工定能有更優質的發展。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