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訂搜尋

Thursday, June 4, 2009

百感交雜!......



我看了這條片後,心中的確百感交雜!......那時我雖然只是一個小六學生,但報刊、新聞、電視所報導的東西,仍然可以浮現在腦海中。

六四事件。不論你怎樣定性它,它都是一場悲劇。國家、人民、參與的學生、眾海外華人、港澳同胞都在事情中,和被它所帶來的影響中受到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傷害。

但看了這條片段後,我心中起了幾個好奇的疑問。(我嘗試盡量不帶情緒,盡量理性地去分析片中所提到的事情。)

1. 當時中國仍處於經濟改革開放的初期,貧富縣殊的情況嚴重是可以想象的,大多數國家或地區在進行市場化經濟改革時,多數也會出現這種情況。(老實說,香港現在的貧富縣殊情況其實也不好得很多。)當時,人民藉追悼一位開明的國家領袖,而發出對現況不滿的訴求,是可以想象到的現象。而這種訴求那麼快更形成一呼百應的情況,可說是民眾對當時國情的一種強烈意見反映。但我很好奇一件事,就是當時的人民日報總編輯為何那麼快便把事件定義為動亂呢?這樣的定義,又是否完全代表當時中央政府的共識?(雖然人民日報是官方報紙。但從趙紫陽和李鵬的不同態度,可見在事件初期,官方對事件其實並未有一致意見。)

2. 當時的大學生決定發起更激烈行動,去回應人民日報這樣的批評,是否一個太衝動的決定?(當然現在說回去,似乎有點兒「馬後炮」。但作為一個分析,我想當時學生的決定被情緒影響可能大於理性的思考。而學生領袖們也可能因為突然由學生變為群眾領袖,會否因此錯誤地以為自己與政府領導有對等地位,因而錯估了當時的形勢?留意,當時的學生領袖只是一班二十歲前後的大學生。他們當時要負起的擔子是否太大了!)

3. 在當時的國家總理李鵬與學生領袖代表對話時,他們談了甚麼?為何未能達成共識?學生領袖們又有否足夠的成熟度,和政治智慧去與當時的國家領導人談判?當時的學生領袖到底說了甚麼話,引至後來李鵬會發出強硬態度的言論呢?

4. 當時的中共總書記趙紫陽其實已經出來呼籲學生停止行動,而且得到良好的回應。但為何後果李鵬卻在電視上發出強硬態度的言論呢?(當然,他與學生領袖會面時所發生的事件,極可能引發了他一些對事件負面的情緒反應。)但為何當時的國家領導人之間,在處理事件上這樣沒有共識?策略和態度的不一致性,可以引發嚴重的後果。

其實六四事件包含了極多複雜的課題和因素。本文不是平反也不是為任何人說話,我只是嘗試在事件發生廿年後的今日,在指責、批判、仇恨、敵我分明的態度外,作出其他觀點的嘗試。當然,我仍然為已死的人和在事件中被傷害的人而悲傷,我也仍然愛我的國家。

(以上文章純粹筆者個人意見發表,不代表任何其他人士及機構。)

1 comment:

kwanphyllis said...

我看了亞洲週刊2009年6月14日那期所刊載的. 特別是page24至30關於陳達鉦所逑, page34至40關於正義訴求後來被利用與變質, 再伸展至失控或有所行動, 在沒有防暴經驗及裝備的情況下, 事情便發生了. 我個人覺得是中肯的評價, 各方都要為這悲痛付出不同比例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