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智聰

特別是教會的青少年事工,作為一個培育全人發展的工作。在幫助青少年離開毒害和建立正確價值觀上,可以發揮其更大的作用。
例如:透過教會青少年小組或團契中的群體生活,讓一些曾經受毒害影響的青少年,或一些可能的受害者,在群體生活中重新建立新的人際網,以幫助其脫離舊有網絡中的不良分子。透過各類型的服侍機會,加上在過程中導師的信任和肯定,幫助他們重新建立自信,和生命的正確價值觀。這都是教會可以做得更多的事情。教會與社福機構成為合作伙伴,可使雙方的資源,例如:專業社工的相關經驗、和教會的群體生活,在相關的工作上產生協同效應。
作為教牧,我能夠看見這種服侍的機遇,和教會能貢獻社會的地方。正如上期〈道在人間〉專欄,石丹理教授在文章〈「白粉」恐怖還是「生命空虛」恐怖?〉中所指出:「青少年明知毒品危害健康,和對身體及心理帶來很多後遺症,但他們仍然選擇吸食。因為他們生命空虛和缺乏人生意義」。香港的青少年在物質的供應上,普遍比他們的上一代足夠。但物質的富裕不能保證心靈的充實,更不能指導青少年明白生命的意義。信仰在這一點上,正正提供充分的資源,好指引青少年尋找出其生命的方向與價值。因為信仰所關注的正正就是人生意義的問題。
但如果教會在這問題上,真是要提供其貢獻。那麼我相信成功的關鍵,就在於教會預備好去接納,和服侍這個有需要的群體沒有?例如:教會會否成立專門的事工統籌小組,和青少年事工相配合呢?教會的家長又在心理上預備好去接納這些人沒有?教會又會否為青少年導師提供相關的事工訓練?
教會的青少年事工,除了提升聚會的人數和出席率外,其實還有很多事應該做。我相信,面對毒品、援交等等問題,教會的青少年事工是時候離開那個只關注「決志」的層面,進而走入青少年的真實生命,好成為他們在成長路上的引路者。我相信這都是我們作為教會領袖值得反省的地方。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