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弟在這星期四堂崇拜中所講的講章。我自己再看也覺得是一個傳神話語的人的提醒。
題目:先知預言的原則
經文:耶五30-31
承接著上一個星期楊牧師的講道;「我們是一班被召作為傳講神話語的人」。聖經由舊約到新約都記載著神怎樣呼召不同的人去傳達祂話語的歷史。其實由摩西那一代開始,聖經都讓我們看見,神不斷地尋找祂的代言人去使世界明白祂的心意。所以摩西作為一位偉大的先知,他在(民十一29)基於對神的了解,而作出了於此宣告:「惟願耶和華的百姓都受感說話,願耶和華把祂的靈降在他們身上。」到舊約較後期的時代,先知約珥亦重新這一個預言:「以後,我要將我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你們的兒女要說預言,你們的老年人要做異夢,少年人要見異象。在那些日子,我要將我的靈澆灌我的僕人和使女。」(珥二28-29)。這個預言到(徒二)在五旬節教會誕生的當日終於實現,神的靈普遍地降在神兒女身上,使他們也受感說話。
教會!請明白教會其實是一個先知的群體,是一班受神的靈感動,要傳講神話語的人。
作為一個先知的群體,一個神代言人的群體,我們有責任讓世界明白神的心意。同時有責任避免犯先知群體可能犯的錯誤。
耶利米書由第二章開始至第六章,其實都是神藉耶利米先知向猶太人,或耶路撒冷城的居民所發出的審判式預言。在整個預言中,讓我們看見一個最可悲的地方,不單是猶太人所犯下的罪惡,而是一班本來應該認識神的人(那些先知和祭司)也得罪神。
(耶五5):「我要去見尊大的人,對他們說話。因為他們曉得耶和華的作為和他們神的法則。哪知,這些人齊心將軛折斷,掙開繩索。」耶利米本來想去見那些耶路撒冷的先知和祭司(那些尊大的人),因為他們應該明白神的作為和法則,可以協助與耶利米一同傳講神的話語,讓百姓明白神的心意。哪知,這些人卻不要服在神的軛和繩索之下(就是神的法則之下)。
當先知不服神的法則,當他們也得罪神的時候,他們就會帶領世界進入一個與神敵對的境況之中。(耶五31):「…先知說假預言,祭司藉他們把持權柄,百姓也喜愛這些事。」
(太五13-16)耶穌教導我們:「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味,怎能再鹹呢?你們是世上的光,光應照在人前,叫人因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如果連先知群體都不服神的法則,那我們怎樣期望世界會跟隨神的心意行呢?
印度的國父聖雄甘地,他原本是在英國留學的,他對基督教的教義和聖經的內容都曾作出過一些研究,亦因此有一點認識。有一次有一個人問甘地:「你認為基督教好嗎?聖經所講的耶穌好嗎?」他回答:「基督教的教義很好,聖經所講的耶穌也很好。」那人再問:「那為甚麼你不信仰基督教呢?」甘地回答:「可是我在英國留學的時候,從沒有看見一個基督徒活出聖經所講的那種生命呢!」弟兄姊妹,這是不是很可悲呢?
其實在(耶二至六)裡,我們可以看見那些耶路撒冷的先知,他們在傳講神話語上犯了三大錯誤,聖經甚至形容那是罪。我盼這也成為我們的警戒。
(林前十四3)保羅這樣教導作先知講道的,是對人說,目的是要造就、安慰、勸勉人。簡單地說,就是每次神話語的傳講,是為了建立他人、使受傷者得到安慰重新仰望神的醫治、勸勉活在罪惡中之人重新回轉歸向神。
但在耶利米書二至六章裡,我們所看見的耶路撒冷先知,卻將他們所發的預言建基在以下三種錯誤之上:
1. 預言建基在偶像崇拜之上:
(耶二8)形容那些傳講律法的都不認識神,先知藉巴力說預言,隨從無益的神。
巴力是當時最流行崇拜的外邦偶像。其實拜偶像的罪不單只是限於去敬拜一個有形有體的木偶。有一位神學家叫約翰.麥奎利,他說拜偶像就是將本來是被造物的,當作是創造主去尊崇。所以人類拜偶像的最高表現就是自我中心,「我」成為了自己的神,「我」就是一切。他說魔鬼就是因這罪惡而墮落,人類的始祖也是一樣。當人隨入這種罪惡之中,他們就會離開神,對神的不認識使他們變得愚昧無知。(耶四22)「耶和華說:『我的百姓愚頑,不認識我,他們是愚昧無知的兒女,有智慧行惡,沒有知識行善』」。
而且這種罪惡也令人活在奴役之中,永遠活在偶像的影響範圍之下,而不能自由。例:你試想像當你的工作成為了偶像的時候,你過著一種怎樣的生活呢?
任何的預言當建基在這種罪惡上而發出的時候,都只會叫人離開神,並會在奴役之下,根本沒有任何建立可言。你可能會說:「可否舉一個例子讓我們容易明白那些預言是這樣呢?」我很難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因為這樣樣罪,問題不在於講些甚麼,而在於說話者本身。當一個人拜偶像(例如他我自中心,以自己為神),他所說的預言全部都有問題。
2. 預言建基在權力的操控上:
(耶五31)「…先知說假預言,祭司藉他們把持權柄…」。神話語的發出本身是要叫人得自由的。(林後三17):「主的靈在哪裡,那裡就得以自由」。(約六63):「叫人活著的乃是靈,肉體是無益的。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真正由聖靈感動而發出的神話語,是帶來自由和生命的。
當時耶路撒冷的祭司和先知為了堅固自己在耶路撒冷的固有權力,竟然向百姓宣告「災禍必不臨到我們,刀劍和饑荒,我們也看不見」(耶五12)。他們發假預言宣告耶路撒冷是「堅固城」,其實當時耶路撒冷已經以被敵人攻擊。
他們選擇以一些表面看來好像很堅固的東西作為他們所依靠的,這些東西可能是權力、財富、表面的人際關係等等。因此他們所發的預言令百姓在面對敵人的時候變得無力。
這種假預言目的只在引導人依賴那些固有的東西,但卻令人無法在困境中靠神突破。所以當我們作為先知的群體,當我們傳講神話語的時候,我們的立心是在操控他人,還是在引導他人依靠神呢?這個出發點是不可以錯的。
操控他人是很容易的,只是你引導人相信一些表面看得見的東西(例如你),比那他看不見的神更可靠,你就就操控了他了。但弟兄姊妹,請不要這樣做。
3. 預言建基在貪婪之上:
(耶六13-14):「因為他們從最小的到至大的都一味地貪婪;從先知到祭司都行事虛謊。他們輕輕忽忽地醫治我的百姓的損傷說:『平安了!平安了!』其實沒有平安!」。預言建基在貪婪之上,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很容易就說好話。藉神話語所帶來的醫治,不論是身體上和心靈上的,不是要用一些「好話」令人活在自我麻醉之中,而是要讓那人就算活在惡劣的實況之中,仍然可以靠神重新變得剛強。而這種生命的重建,往往是建基在對神話語的確信上面,而不只是一些「好聽的說話」。
老實說,「好話」當然會有「市場」,那個人不愛聽「好話」呢?但生命的真實境況卻不是每天都「平安!平安嘛!」。弟兄姊妹,你所發出的預言不是為討好別人,而是為了使人從神那裡得到真實的醫治。所以出於貪婪的預言之要不得的。
總結:
弟兄姊妹!我們作為先知的群體,代表神在世界傳達祂的心意,讓人認識祂。從舊約到新約我們都可以看見作為神的代言人,本身就是極大的榮幸。傳達神的話語目的是要叫人被造就、安慰、和勸勉。基於這些原因,我們受神的靈感動,預言被發出。所以請謹記,預言只可因以上的目的被發出,亦盼望耶利米時代,耶路撒冷先知所犯的錯誤成為了我們的提醒。
自訂搜尋
Thursday, July 24, 2008
Friday, July 18, 2008
約翰所言的恩膏
以下是小弟昨天晚上在泉石復興事工的週五復興聚會中講道的講章,因為道已發出,所以也不介意在網誌上與大家分享。感謝主!在昨晚的聚會聖靈實在做了很美好的工作。
講章題目:約翰所言的恩膏
經文:約壹二20-27
序:
我們從前也常常講到關於恩膏的事,包括怎樣運作在聖靈的恩膏之下,去為別人禱告服侍、怎樣在恩膏之下運用你的恩賜等等。從前我們所講的,都比較集中在恩膏給予門徒能力去服侍和宣講的那方面,這明顯是路加對恩膏教導上的向導。
但當我研讀約翰壹書的時候,我發現約翰所看的受恩膏卻有另外一個的含義。約翰所看的受恩膏是甚麼回事?
背景:
(約壹二20)「你們從那聖者受了恩膏,並且知道這一切的事」
這句說話,約翰是在一個末時的情況下講的。末時即等候耶穌基督再來的那段時間。v18「…那敵基督的要來,現在已經有好些敵基督的出來了,從此我們就知道如今是末時了。」
末時將會出現的事情,就是敵基督會出現,而且不是一個,而是「一些」。
這些敵基督的特征:
1. 他們不認基督
2. 他們認為或宣稱自己有獨特的啟示或知識可以讓人得救。
在當時的情況,約翰所指的就是一班稱為諾斯底主義的人。他們不認耶穌基督是道成肉身,不認耶穌基督是救主,他們認為單靠基督人不能得救。他們認為自己有一些獨特的知識和啟示,可以使人得救。
套用在現代的處境,今日我們仍然是處於末時,今日仍然有很多的人聲稱自己擁有一些特別的啟示,可以使人得救。當然現代人所指的得救,未必是古代基督徒所指的那種意思,但現代人卻想尋找各種奇怪新鮮的方式,去達到自己心目中的得救。
例:有人靠水晶改運、有人宣稱有特別的方法可以讓人的潛能爆發,使人無所不能、有人宣稱掌握成功的秘訣,只要你跟隨他就可達成夢想等等。
這些敵基督的形態可能各有不同,但他們都有兩個共通點,就是使人離開真正地認識基督這道路、真理、生命。及宣稱依靠他們的特別知識就可以達到自己心目中的「得救」。
在這末時的情況下,約翰所強調的是恩膏的防守性:
V20從聖者(就是基督)受恩膏,就知道這一切的事(知識)
約翰這句說話是相對於敵基督所宣稱的獨特知識
意思就是那些敵基督宣稱自己的獨特知識可使人得救,但其實當我們受了基督所賜的恩膏時,我們本來就知道那得救的知識,而根本不用理會那些敵基督。
恩膏的防守性是怎樣運作的呢?
這防守性是透過教訓門徒而運作的,v27:「你們從主所受的恩膏常存在你們心裡,並不用人教訓你們,自有主的恩膏在凡事上教訓你們…」
這教訓不是指教導一些新的東西。
V21 門徒本身是知道真理的,而且本身他們知道虛謊與真理的對立。
那麼,恩膏的教訓所指的是甚麼呢?
留意:v24、v27的平行句
V24務要將那從起初所聽見的常存在心裡
V27從主所受的恩膏常存在你們心裡
恩膏的教訓所指的是一種強化,恩膏強化那些我從起初所聽見的真理。
在初期的教會,任何入教者都要經過一個門徒的階段,教會會將正確的基督教教義大要教導他們,他們要學習正確的耶穌生平、使徒的教訓等等。
例:教會中的信經
而在(約壹)亦特別強調三類型門徒從起初所聽過的真理,包括:
1. 耶穌是神的兒子,是救主,是道成肉身的基督,我們可以靠著得救
2. 不要犯罪,凡住在神裡面的,就不犯罪
3. 彼此相愛,因為神就是愛
有時候,我們常常想學新東西,但卻在最基礎的事上做得不好。聖靈恩膏的工作,不是要使人將焦點指向聖靈自己,而是要讓人將生命的焦點指向耶穌基督,祂使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約十六8)。祂使門徒活在彼此相愛的團契之中,讓人在愛中看見神。
恩膏藉強化我們起初所聽見的真理,使我們住在子(聖子)裡面
這裡所強調的是一種關係,v22:「…不認子的,就沒有父;認子的,連父也有了。」我們住在聖子與聖父的關係裡,有份於這神聖的關係。
例:神學家潘嘉樂的著作《靈風愛火》這樣描述:「聖父聖子聖靈在一種神聖的舞動關係之中,聖靈就邀請我們進入這個關係。」
當我們住在子與父的關係裡,所應許我們的就是永生。
我們要怎樣做,使這種恩膏的防守性生效呢?
按V27:「這恩膏是真的,不是假的,你好要按這恩膏的教訓住在主裡面」。
即願意被恩膏去強化那本來就在你裡面的真理。V27這個「住在」本來就有生活或活化的意思,在恩膏的幫助下在生活中活化那些真理。
正如以上所言,那些從起初就聽過的真理有三類型的:
1. 耶穌基督是道成肉身的救主。那麼,不論是屬靈或屬肉身上的事,你仍然只依靠祂得救,而不是依靠那些所謂的秘訣。
2. 不要犯罪
3. 彼此相愛
惟有這樣,我們在末時這個處境當中,我們就仍然守得住,直等到永生。
講章題目:約翰所言的恩膏
經文:約壹二20-27
序:
我們從前也常常講到關於恩膏的事,包括怎樣運作在聖靈的恩膏之下,去為別人禱告服侍、怎樣在恩膏之下運用你的恩賜等等。從前我們所講的,都比較集中在恩膏給予門徒能力去服侍和宣講的那方面,這明顯是路加對恩膏教導上的向導。
但當我研讀約翰壹書的時候,我發現約翰所看的受恩膏卻有另外一個的含義。約翰所看的受恩膏是甚麼回事?
背景:
(約壹二20)「你們從那聖者受了恩膏,並且知道這一切的事」
這句說話,約翰是在一個末時的情況下講的。末時即等候耶穌基督再來的那段時間。v18「…那敵基督的要來,現在已經有好些敵基督的出來了,從此我們就知道如今是末時了。」
末時將會出現的事情,就是敵基督會出現,而且不是一個,而是「一些」。
這些敵基督的特征:
1. 他們不認基督
2. 他們認為或宣稱自己有獨特的啟示或知識可以讓人得救。
在當時的情況,約翰所指的就是一班稱為諾斯底主義的人。他們不認耶穌基督是道成肉身,不認耶穌基督是救主,他們認為單靠基督人不能得救。他們認為自己有一些獨特的知識和啟示,可以使人得救。
套用在現代的處境,今日我們仍然是處於末時,今日仍然有很多的人聲稱自己擁有一些特別的啟示,可以使人得救。當然現代人所指的得救,未必是古代基督徒所指的那種意思,但現代人卻想尋找各種奇怪新鮮的方式,去達到自己心目中的得救。
例:有人靠水晶改運、有人宣稱有特別的方法可以讓人的潛能爆發,使人無所不能、有人宣稱掌握成功的秘訣,只要你跟隨他就可達成夢想等等。
這些敵基督的形態可能各有不同,但他們都有兩個共通點,就是使人離開真正地認識基督這道路、真理、生命。及宣稱依靠他們的特別知識就可以達到自己心目中的「得救」。
在這末時的情況下,約翰所強調的是恩膏的防守性:
V20從聖者(就是基督)受恩膏,就知道這一切的事(知識)
約翰這句說話是相對於敵基督所宣稱的獨特知識
意思就是那些敵基督宣稱自己的獨特知識可使人得救,但其實當我們受了基督所賜的恩膏時,我們本來就知道那得救的知識,而根本不用理會那些敵基督。
恩膏的防守性是怎樣運作的呢?
這防守性是透過教訓門徒而運作的,v27:「你們從主所受的恩膏常存在你們心裡,並不用人教訓你們,自有主的恩膏在凡事上教訓你們…」
這教訓不是指教導一些新的東西。
V21 門徒本身是知道真理的,而且本身他們知道虛謊與真理的對立。
那麼,恩膏的教訓所指的是甚麼呢?
留意:v24、v27的平行句
V24務要將那從起初所聽見的常存在心裡
V27從主所受的恩膏常存在你們心裡
恩膏的教訓所指的是一種強化,恩膏強化那些我從起初所聽見的真理。
在初期的教會,任何入教者都要經過一個門徒的階段,教會會將正確的基督教教義大要教導他們,他們要學習正確的耶穌生平、使徒的教訓等等。
例:教會中的信經
而在(約壹)亦特別強調三類型門徒從起初所聽過的真理,包括:
1. 耶穌是神的兒子,是救主,是道成肉身的基督,我們可以靠著得救
2. 不要犯罪,凡住在神裡面的,就不犯罪
3. 彼此相愛,因為神就是愛
有時候,我們常常想學新東西,但卻在最基礎的事上做得不好。聖靈恩膏的工作,不是要使人將焦點指向聖靈自己,而是要讓人將生命的焦點指向耶穌基督,祂使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約十六8)。祂使門徒活在彼此相愛的團契之中,讓人在愛中看見神。
恩膏藉強化我們起初所聽見的真理,使我們住在子(聖子)裡面
這裡所強調的是一種關係,v22:「…不認子的,就沒有父;認子的,連父也有了。」我們住在聖子與聖父的關係裡,有份於這神聖的關係。
例:神學家潘嘉樂的著作《靈風愛火》這樣描述:「聖父聖子聖靈在一種神聖的舞動關係之中,聖靈就邀請我們進入這個關係。」
當我們住在子與父的關係裡,所應許我們的就是永生。
我們要怎樣做,使這種恩膏的防守性生效呢?
按V27:「這恩膏是真的,不是假的,你好要按這恩膏的教訓住在主裡面」。
即願意被恩膏去強化那本來就在你裡面的真理。V27這個「住在」本來就有生活或活化的意思,在恩膏的幫助下在生活中活化那些真理。
正如以上所言,那些從起初就聽過的真理有三類型的:
1. 耶穌基督是道成肉身的救主。那麼,不論是屬靈或屬肉身上的事,你仍然只依靠祂得救,而不是依靠那些所謂的秘訣。
2. 不要犯罪
3. 彼此相愛
惟有這樣,我們在末時這個處境當中,我們就仍然守得住,直等到永生。
Tuesday, July 15, 2008
Friday, July 11, 2008
Thursday, July 10, 2008
Monday, July 7, 2008
教會行政反思
今日,筆者收到牧師對筆者一份教會行政科習作的評分,文章被牧師稱讚整理得不錯。其實那篇文章已寫了個多月,筆者已不太記得其內容(可能是因為這個月筆者寫了太多東西)。但若然有人讚這篇文章不錯,那筆者就將其放在網誌上,讓其他人也可以分享吧!
文章題目是〈教會行政反思〉
前言:
本文是筆者在神召神學院以同工訓練方式修讀神學學士課程的教會行政科目習作。筆者在本文將以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的著作《使命與領導-向非營利組織學習管理之道》的內容作為理論框架,去反省教會的行政事務。彼得.杜拉克的著作,以非營利組織作為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他更認為即使是企業也應當向非營利組織學習管理之道。教會在屬靈的層面上是基督的身體,亦是基督事工在世的延續,但同時間教會卻是社會上的團體,在本港的處境教會更是主要提供宗教及社會服務的非營利組織之一。故此從管理學的角度而言,教會的行政實與一所非營利組織的行政無異。而在彼得.杜拉克的著作,他亦將宗教團體列入他所討論的範圍之內。彼得.杜拉克的著作從五方面去討論非營利組織的行政管理,包括了使命、從使命到成效、經營績效、人力資源和人際關係、與及自我發展。故此,筆者亦會嘗試從以上五方面去反思教會的行政。
1. 使命:
正如王一平牧師在《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書中所言,教會的行政就如沙律當中的沙律醬一樣,它不是主角,但卻是在沙律中不可少的部份。行政在教會之中也是一樣,太多就會影響沙律材料原有的味道,太少就會令沙律的材料散作一團「即沙律不成沙律」。筆者認為這個比喻用來形容教會的行政實在是最好不過。教會行政本身是為了教會的事工使命的達成而存在的。正如在很多非營利組織般一樣,使命應該是教會行政的基礎。在談及組織的使命時,杜拉克講到一個組織中至為重要的角色:領袖。在人類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多位富個人魅力領袖,但杜拉克卻認為只專注於領袖的個人魅力,將使領袖走上誤導的不歸路。故此,他認為領袖的關鍵不在於魅力,而是使命。在非營利組織之中,使命是一切工作的基礎,亦是該組織之所以能夠存在的重要定義。
《直奔標竿》的作者華理克牧師曾經在其著作中指出,教會主要任務有五個,1. 盡心愛主:這表現在其敬拜的生活之中,2. 愛人如己:牧養關懷是其重點所在,3. 去使人作主的門徒:傳福音就是其主要的工作,4. 為他們施洗:使人歸屬基督的身體,5. 教導他們遵守:表現在門徒訓練裡面。當然,以上都是華理克牧師就著他們教會的處境所定義出來的教會使命,我們作為局外之人,我們不一定要將以上的使命全盤接收。正如主容許世界上存在著不同的教會,筆者相信各個教會基於自身處境和服侍群體的不同,是可以各自定義出合乎自身處境的使命。但是作為教會行政的首要推動者:領袖,從杜拉克的角度看,其首要的職責就為所屬教會制定使命,而且其使命宣言必須集中在教會真正努力要做的,而又實際可行的事情上。而身為領袖,他的天職就是要將使命宣言化成更精確的目標,讓整個教會的事工有方向。如果以華理克牧師的教會為例,他定義教會有五個任務,而五個任務其實就是五項具體的目標,也是五個教會事工上的范疇。故此,在這個情況之下,教會行政的存在就是為了要協助教會以上五個事工達成其各自的目標。而教會的整個行政系統就是作為教會這「沙律」中協調五種材料(即五項事工)的「沙律醬」。但最重要就是要讓這個「沙律美味」(即教會的整體目標達成)。
2. 從使命到成效:
杜拉克認為非營利組織不僅是提供服務,其實最終她亦期望受惠者能夠有受必有施,成為一個坐言起行的人。透過施受的活動,非營利組織企圖為人類帶來改變。而在教會的情況下其實也是一樣,從人的角度看,教會所從事的其實是教化的活動,而最終亦是期望為人帶來改變。人是教會的服務對象,但教會也期望所服務的人的生命能夠達到被轉化的成效。但在實踐以上目標的時候,教會與其他的非營利組織一樣,不可能只有施予,而不講求成效。因為這樣只能算是徒具善意,卻毫無建樹可言。
從行政的角度看,教會在使使命變成為成效的過程中,有四個因素是不可缺乏的,就是:1. 計劃、2. 行銷、3. 人才、4. 金錢。對於計劃和金錢,筆者相信只要曾經帶領過教會發展的人,都會同意它們的重要性,也不太會將其忽視,而有關人才的討論,筆者想留在人力資源和人際關係裡再談。筆者在這一段中,反而想談談行銷。行銷常常被人誤會為等同於推銷,但其實兩者是不同的。杜拉克認為要把非營利組織經營得有聲有色,在設計服務時就必須將行銷工作納入考慮之列。行銷的任務是研究市場、區隔市場、鎖定你想要服務的目標市場、找出自己的市場定位,還有的就是創造符合需要的服務。在為非營利組織設計服務和行銷時,要把全副精力集中在本身能力所及的事項上,也要了解自己的服侍群體。筆者相信以上有關行銷的概念除了適用於非營利組織的發展外,其實也適用於教會的發展上。筆者在教會圈子中觀察多年,發現往往教會的事工發展,都是出於教會本身的「想當然」想法,而不是建基於所服侍群體的實際需要上。如果以市場管理的角度去表達以上情況,可以說:「教會所提供的服務(即那些事工)常常因無市場而失敗收場。」故此,筆者相信了解所服侍群體的需要,和鎖定及區隔所服侍群眾等行銷的觀念,在教會的事工發展上應該被重新重視。
3. 經營績效:
在商業公司裡,單以利潤和虧損兩項指標,以能讓企業主管相當具體地去評估其企業的經營績效。但以上兩項指標,在非營利組織(包括教會)在評估績效上,就顯得不太適合,原因是追求利潤不是以上組織的目標。杜拉克認為非營利組織的績效必須經過仔細籌劃,必須以使命為出發點,否則組織一定無法展現其績效。非營利組織的經營成果,展現於人的改變上,包括改變人的行為、環境、憧憬、健康、希望、和能力等。而教會作為非營利組織的一種,筆者相信其績效應展現在其對人的行為、憧憬、希望、和能力的改變上。有時候,筆者發現在教會圈子中,常常只會以人數和奉獻的數目,作為績效的指標。但筆者卻覺得這樣的指標實在是忽視了教會對人的改變這個重要的目標。教會的福音工作和教化工作,本身就是一種對人的培育;「培育一群愛神愛人的人。」當然,量的指標能夠反映出教會事工績效的廣度,但質的指標,卻能反映出教會事工績效的深度。筆者認為教會在績效的評估上,兩者是同樣的重要。杜拉克認為對經營績效的重視是非營利組織對捐助者、組織董事、和社會的負責。筆者認為教會對經營績效的重視也是教會對神、對會友、對所服侍群眾的負責。
4. 人力資源和人際關係:
一個機構的績效有多大,決定在她有怎麼樣的人才上面。當然,機構不可能奢望所聘用的都一定是出類拔萃的精英,她只能指望自己可以聘任並留住一批還可以的人才。但在實際上,領導者的責任是要試圖激勵人才超越自己。當然,一個機構的用人策略也大大影響著她的績效,用甚麼人,請甚麼人走,把甚麼人放在那個位置上,讓甚麼人升職等決策,都影響著機構的生產力。杜拉克認為「擇才」的過程,應以實際任務為起點,而不只是以職務說明為起點。而在同工培訓這一方面,他認為不要企圖在一個人的弱點上建立甚麼東西,而且要看的是一個人的表現,而不是成功的可能性。因為這樣,組織才能設定嚴謹的高標準要求。在用人這一方面,杜拉克認為非營利組織的主管要學懂如何根據同工的專長去調派工作。筆者認為以上的意見也適用於教會的人力資源管理上面,教會的領導人在用人策略上的品質,決定了該教會在達成目標上的績效。筆者認為「任務」和「恩賜」是教會在用人策略上兩個重要的參考指標,為甚麼聘任那人,為甚麼放那人在那個崗位上,為甚麼要調動那人的工作崗位,教會的領導者在作出這些決策時,都必須要考慮該項工作的任務和該同工的恩賜性質。該項事工的任務是甚麼呢?該項任務要達成那一個目標呢?那個人的恩賜(即實際表現出來的恩賜,而不是恩賜的潛力)是怎麼樣呢?他的恩賜能否幫助該項事工達成期望達到的目標呢?筆者相信以上各個問題,都是教會的領導者在作出如何用人的決策前,必須釐清的問題。
當然,教會與非營利組織一樣,用人的決策不單只在於聘任同工的事上,亦包括了義工的工作配搭。特別在教會的人力資源管理上,義工是教會事工發展的重要資源。在教會的實際處境上,基本上每一項事工都是靠賴義工去推動的。故此,教會的同工和所有參與服侍的義工,都必須要在教會領導者的協助下,建立一個高效能的服侍團隊,以確保教會各項事工的目標得以達成。
除了以上的用人決策外,非營利組織的人士管理,亦應該包括多重的人際關係,包括董事會、同工、義工、受服侍群體等等的關係建立。杜拉克認為優秀的組織主管在建立以上人際關係時,不會跟他們說:「這就是我要告訴你的事情。」而是問:「你有甚麼要告訴我?」他認為這樣才可以把困難攤開來討論,更能讓難題不解自通。故此筆者認為教會在建立以上多重的人際關係上,不論在教會董事會、同工團隊、義工群體、受服侍群體、合作單位的關係建立上,都應該重視如何建立相輔相成的關係建立上。
5. 自我發展:
個人的自我發展與整個機構的使命是密不可分的,自我發展的首要任務在於追求卓越,從中為自己帶來滿足感和自尊。不論在非營利組織,或是在教會,不論在同工或是在義工的服侍上,組織都有必要注意人們自我發展的需要。特別在義工的服侍上,如果他們沒有辦法從該服侍中得到收穫,他們很快就會離開。正因為義工本身就是不支薪的同工,故此工作本身更需要有莫大的意義。要幫助同工和義工的自我發展,關鍵在於規劃工作時,讓每個人都覺得要達到所信奉的目標,自己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即「他或她對於該組織要達成的神聖任務很重要」。杜拉克就在他的著作中舉了一個例子:有一間教會的牧師每年要求每為義工寫兩封信給自己,亦影印一個副本給牧師,回答以下的問題:「我在服侍中學到甚麼?我在教會為這些人服務,對我的人生產生了甚麼影響?」後來該牧師發現他在徵求義工的時候,總是輕而易舉。筆者相信這是因為義工們在教會的服侍當中,尋找到意義,亦幫助了他們的自我發展。在幫助同工及義工的自我發展上,有一個問題是極為重要的:「你希望對世人有甚麼貢獻?」這個問題會引發人們更新自己,因為這問題敦促人們把自己看成另一個人,而他或她會相信自己可以變成這個人。
總結:
教會的行政管理本身是為幫助教會達成其自身所相信的任務而存在的,要達成任務的目標,教會的領導者不可能忽視行政管理所產生的協作實效。由使命的制定,從使命至成效的過程中的計劃、行銷、人力資源、金錢等各方面的有效管理,都直接影響著教會在完成其任務上的績效。而唯有重視績效,教會才能對神、對會友、對社會負上她應負的責任。筆者相信教會的領導者如果能夠有效讓以上各項行政事宜,保持在一個高質數的情況,教會的各項事工定能有更優質的發展。
文章題目是〈教會行政反思〉
前言:
本文是筆者在神召神學院以同工訓練方式修讀神學學士課程的教會行政科目習作。筆者在本文將以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的著作《使命與領導-向非營利組織學習管理之道》的內容作為理論框架,去反省教會的行政事務。彼得.杜拉克的著作,以非營利組織作為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他更認為即使是企業也應當向非營利組織學習管理之道。教會在屬靈的層面上是基督的身體,亦是基督事工在世的延續,但同時間教會卻是社會上的團體,在本港的處境教會更是主要提供宗教及社會服務的非營利組織之一。故此從管理學的角度而言,教會的行政實與一所非營利組織的行政無異。而在彼得.杜拉克的著作,他亦將宗教團體列入他所討論的範圍之內。彼得.杜拉克的著作從五方面去討論非營利組織的行政管理,包括了使命、從使命到成效、經營績效、人力資源和人際關係、與及自我發展。故此,筆者亦會嘗試從以上五方面去反思教會的行政。
1. 使命:
正如王一平牧師在《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書中所言,教會的行政就如沙律當中的沙律醬一樣,它不是主角,但卻是在沙律中不可少的部份。行政在教會之中也是一樣,太多就會影響沙律材料原有的味道,太少就會令沙律的材料散作一團「即沙律不成沙律」。筆者認為這個比喻用來形容教會的行政實在是最好不過。教會行政本身是為了教會的事工使命的達成而存在的。正如在很多非營利組織般一樣,使命應該是教會行政的基礎。在談及組織的使命時,杜拉克講到一個組織中至為重要的角色:領袖。在人類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多位富個人魅力領袖,但杜拉克卻認為只專注於領袖的個人魅力,將使領袖走上誤導的不歸路。故此,他認為領袖的關鍵不在於魅力,而是使命。在非營利組織之中,使命是一切工作的基礎,亦是該組織之所以能夠存在的重要定義。
《直奔標竿》的作者華理克牧師曾經在其著作中指出,教會主要任務有五個,1. 盡心愛主:這表現在其敬拜的生活之中,2. 愛人如己:牧養關懷是其重點所在,3. 去使人作主的門徒:傳福音就是其主要的工作,4. 為他們施洗:使人歸屬基督的身體,5. 教導他們遵守:表現在門徒訓練裡面。當然,以上都是華理克牧師就著他們教會的處境所定義出來的教會使命,我們作為局外之人,我們不一定要將以上的使命全盤接收。正如主容許世界上存在著不同的教會,筆者相信各個教會基於自身處境和服侍群體的不同,是可以各自定義出合乎自身處境的使命。但是作為教會行政的首要推動者:領袖,從杜拉克的角度看,其首要的職責就為所屬教會制定使命,而且其使命宣言必須集中在教會真正努力要做的,而又實際可行的事情上。而身為領袖,他的天職就是要將使命宣言化成更精確的目標,讓整個教會的事工有方向。如果以華理克牧師的教會為例,他定義教會有五個任務,而五個任務其實就是五項具體的目標,也是五個教會事工上的范疇。故此,在這個情況之下,教會行政的存在就是為了要協助教會以上五個事工達成其各自的目標。而教會的整個行政系統就是作為教會這「沙律」中協調五種材料(即五項事工)的「沙律醬」。但最重要就是要讓這個「沙律美味」(即教會的整體目標達成)。
2. 從使命到成效:
杜拉克認為非營利組織不僅是提供服務,其實最終她亦期望受惠者能夠有受必有施,成為一個坐言起行的人。透過施受的活動,非營利組織企圖為人類帶來改變。而在教會的情況下其實也是一樣,從人的角度看,教會所從事的其實是教化的活動,而最終亦是期望為人帶來改變。人是教會的服務對象,但教會也期望所服務的人的生命能夠達到被轉化的成效。但在實踐以上目標的時候,教會與其他的非營利組織一樣,不可能只有施予,而不講求成效。因為這樣只能算是徒具善意,卻毫無建樹可言。
從行政的角度看,教會在使使命變成為成效的過程中,有四個因素是不可缺乏的,就是:1. 計劃、2. 行銷、3. 人才、4. 金錢。對於計劃和金錢,筆者相信只要曾經帶領過教會發展的人,都會同意它們的重要性,也不太會將其忽視,而有關人才的討論,筆者想留在人力資源和人際關係裡再談。筆者在這一段中,反而想談談行銷。行銷常常被人誤會為等同於推銷,但其實兩者是不同的。杜拉克認為要把非營利組織經營得有聲有色,在設計服務時就必須將行銷工作納入考慮之列。行銷的任務是研究市場、區隔市場、鎖定你想要服務的目標市場、找出自己的市場定位,還有的就是創造符合需要的服務。在為非營利組織設計服務和行銷時,要把全副精力集中在本身能力所及的事項上,也要了解自己的服侍群體。筆者相信以上有關行銷的概念除了適用於非營利組織的發展外,其實也適用於教會的發展上。筆者在教會圈子中觀察多年,發現往往教會的事工發展,都是出於教會本身的「想當然」想法,而不是建基於所服侍群體的實際需要上。如果以市場管理的角度去表達以上情況,可以說:「教會所提供的服務(即那些事工)常常因無市場而失敗收場。」故此,筆者相信了解所服侍群體的需要,和鎖定及區隔所服侍群眾等行銷的觀念,在教會的事工發展上應該被重新重視。
3. 經營績效:
在商業公司裡,單以利潤和虧損兩項指標,以能讓企業主管相當具體地去評估其企業的經營績效。但以上兩項指標,在非營利組織(包括教會)在評估績效上,就顯得不太適合,原因是追求利潤不是以上組織的目標。杜拉克認為非營利組織的績效必須經過仔細籌劃,必須以使命為出發點,否則組織一定無法展現其績效。非營利組織的經營成果,展現於人的改變上,包括改變人的行為、環境、憧憬、健康、希望、和能力等。而教會作為非營利組織的一種,筆者相信其績效應展現在其對人的行為、憧憬、希望、和能力的改變上。有時候,筆者發現在教會圈子中,常常只會以人數和奉獻的數目,作為績效的指標。但筆者卻覺得這樣的指標實在是忽視了教會對人的改變這個重要的目標。教會的福音工作和教化工作,本身就是一種對人的培育;「培育一群愛神愛人的人。」當然,量的指標能夠反映出教會事工績效的廣度,但質的指標,卻能反映出教會事工績效的深度。筆者認為教會在績效的評估上,兩者是同樣的重要。杜拉克認為對經營績效的重視是非營利組織對捐助者、組織董事、和社會的負責。筆者認為教會對經營績效的重視也是教會對神、對會友、對所服侍群眾的負責。
4. 人力資源和人際關係:
一個機構的績效有多大,決定在她有怎麼樣的人才上面。當然,機構不可能奢望所聘用的都一定是出類拔萃的精英,她只能指望自己可以聘任並留住一批還可以的人才。但在實際上,領導者的責任是要試圖激勵人才超越自己。當然,一個機構的用人策略也大大影響著她的績效,用甚麼人,請甚麼人走,把甚麼人放在那個位置上,讓甚麼人升職等決策,都影響著機構的生產力。杜拉克認為「擇才」的過程,應以實際任務為起點,而不只是以職務說明為起點。而在同工培訓這一方面,他認為不要企圖在一個人的弱點上建立甚麼東西,而且要看的是一個人的表現,而不是成功的可能性。因為這樣,組織才能設定嚴謹的高標準要求。在用人這一方面,杜拉克認為非營利組織的主管要學懂如何根據同工的專長去調派工作。筆者認為以上的意見也適用於教會的人力資源管理上面,教會的領導人在用人策略上的品質,決定了該教會在達成目標上的績效。筆者認為「任務」和「恩賜」是教會在用人策略上兩個重要的參考指標,為甚麼聘任那人,為甚麼放那人在那個崗位上,為甚麼要調動那人的工作崗位,教會的領導者在作出這些決策時,都必須要考慮該項工作的任務和該同工的恩賜性質。該項事工的任務是甚麼呢?該項任務要達成那一個目標呢?那個人的恩賜(即實際表現出來的恩賜,而不是恩賜的潛力)是怎麼樣呢?他的恩賜能否幫助該項事工達成期望達到的目標呢?筆者相信以上各個問題,都是教會的領導者在作出如何用人的決策前,必須釐清的問題。
當然,教會與非營利組織一樣,用人的決策不單只在於聘任同工的事上,亦包括了義工的工作配搭。特別在教會的人力資源管理上,義工是教會事工發展的重要資源。在教會的實際處境上,基本上每一項事工都是靠賴義工去推動的。故此,教會的同工和所有參與服侍的義工,都必須要在教會領導者的協助下,建立一個高效能的服侍團隊,以確保教會各項事工的目標得以達成。
除了以上的用人決策外,非營利組織的人士管理,亦應該包括多重的人際關係,包括董事會、同工、義工、受服侍群體等等的關係建立。杜拉克認為優秀的組織主管在建立以上人際關係時,不會跟他們說:「這就是我要告訴你的事情。」而是問:「你有甚麼要告訴我?」他認為這樣才可以把困難攤開來討論,更能讓難題不解自通。故此筆者認為教會在建立以上多重的人際關係上,不論在教會董事會、同工團隊、義工群體、受服侍群體、合作單位的關係建立上,都應該重視如何建立相輔相成的關係建立上。
5. 自我發展:
個人的自我發展與整個機構的使命是密不可分的,自我發展的首要任務在於追求卓越,從中為自己帶來滿足感和自尊。不論在非營利組織,或是在教會,不論在同工或是在義工的服侍上,組織都有必要注意人們自我發展的需要。特別在義工的服侍上,如果他們沒有辦法從該服侍中得到收穫,他們很快就會離開。正因為義工本身就是不支薪的同工,故此工作本身更需要有莫大的意義。要幫助同工和義工的自我發展,關鍵在於規劃工作時,讓每個人都覺得要達到所信奉的目標,自己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即「他或她對於該組織要達成的神聖任務很重要」。杜拉克就在他的著作中舉了一個例子:有一間教會的牧師每年要求每為義工寫兩封信給自己,亦影印一個副本給牧師,回答以下的問題:「我在服侍中學到甚麼?我在教會為這些人服務,對我的人生產生了甚麼影響?」後來該牧師發現他在徵求義工的時候,總是輕而易舉。筆者相信這是因為義工們在教會的服侍當中,尋找到意義,亦幫助了他們的自我發展。在幫助同工及義工的自我發展上,有一個問題是極為重要的:「你希望對世人有甚麼貢獻?」這個問題會引發人們更新自己,因為這問題敦促人們把自己看成另一個人,而他或她會相信自己可以變成這個人。
總結:
教會的行政管理本身是為幫助教會達成其自身所相信的任務而存在的,要達成任務的目標,教會的領導者不可能忽視行政管理所產生的協作實效。由使命的制定,從使命至成效的過程中的計劃、行銷、人力資源、金錢等各方面的有效管理,都直接影響著教會在完成其任務上的績效。而唯有重視績效,教會才能對神、對會友、對社會負上她應負的責任。筆者相信教會的領導者如果能夠有效讓以上各項行政事宜,保持在一個高質數的情況,教會的各項事工定能有更優質的發展。
7月第一個星期的經歷
7月3日 - 目標驅動新人王2008營會順利完成,筆者有幸作為是次營會的義工和營會中的其中一位講員。感謝神!祂透過這個大型的遊戲營衝擊了很多人的生命,讓他們重新反思何謂人生,何謂人生目標,何謂生存的意義。
筆者在第二晚分享之後,和營會將結束前,看見有過百位人士跪在主前悔改,並有超過十位人士決志全職服侍主,筆者實在非常感動,亦多謝主賜予機會讓我們與祂同工。盼望日後有更多人透過這個遊戲營回轉歸向神。
營會期間,《基督教時代論壇》的一位記者朋友也來作為專訪,盼望將有更多人認識這個特別的服侍。
同樣是7月3日 - 離開營會之後,與太太慧雯住醫院探望她的祖母。祖母因年紀太大(已經98歲),可能將離開我們。我們到達醫院也不知可以作些甚麼,因為祖母以不能給我們任何反應。我們只好開聲為其禱告。由於祖母未接受耶穌為救主,我們也怕她之後不知將往何處,故亦在禱文中宣講基督的福音。
但奇妙的事情就在這時候發生,禱告時祖母突然開眼並仰頭回應我們一連三次。之後我們曾就這情況詢問慧雯的爸爸,但爸爸稱自祖母入院後,從未看見過這事。感謝主!我們知道祖母聽到了,她雖然身體軟弱,但她在內心的回應、呼求,已經被主接納,主也聽到她了。
筆者在第二晚分享之後,和營會將結束前,看見有過百位人士跪在主前悔改,並有超過十位人士決志全職服侍主,筆者實在非常感動,亦多謝主賜予機會讓我們與祂同工。盼望日後有更多人透過這個遊戲營回轉歸向神。
營會期間,《基督教時代論壇》的一位記者朋友也來作為專訪,盼望將有更多人認識這個特別的服侍。
同樣是7月3日 - 離開營會之後,與太太慧雯住醫院探望她的祖母。祖母因年紀太大(已經98歲),可能將離開我們。我們到達醫院也不知可以作些甚麼,因為祖母以不能給我們任何反應。我們只好開聲為其禱告。由於祖母未接受耶穌為救主,我們也怕她之後不知將往何處,故亦在禱文中宣講基督的福音。
但奇妙的事情就在這時候發生,禱告時祖母突然開眼並仰頭回應我們一連三次。之後我們曾就這情況詢問慧雯的爸爸,但爸爸稱自祖母入院後,從未看見過這事。感謝主!我們知道祖母聽到了,她雖然身體軟弱,但她在內心的回應、呼求,已經被主接納,主也聽到她了。
Subscribe to:
Posts (Atom)